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推進中國式現代化,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,推進鄉村全面振興。2024年,全省各地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圍繞江淮糧倉建設、鄉村產業提升、農村改革等,積極創新步法、手法和打法,聚力拓展農業現代化發展空間,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、農村增活力、農民增收入。
新年伊始,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從太空遙望,位于合肥市肥西縣花崗鎮的這片近百畝荒地,經過半年多建設,如今成為合肥市重要的現代農業服務基地。科研育種、種子加工等工作正加緊開展。陳黎明是這個基地的負責人,立足當地糧食全產業鏈提升的新需求,2024年,他們同合肥的農業企業、科研院所聯合,組建了服務糧食生產的10多個專業團隊,助力當地糧食產量提升了5%,畝均節本增效150元以上。
合肥市肥西縣現代農業服務基地 廠區負責人 陳黎明
2024年,我們實現了一個大跨越,改變了過去多部門分散開展技術服務的模式,加大科技、人才、項目的整合力度,全年服務群眾3萬人次,輻射帶動5個鄉鎮10萬畝農田。
這是成色更足的豐收,國家統計局前不久發布的糧食產量數據顯示,2024年,安徽糧食總產量、播種面積、單位面積產量實現“三增”。其中,全省糧食總產836.9億斤,位居全國第5位,比上年增加6.7億斤,連續8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;這是保障更有力的豐收,這一年,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指引下,全面建設江淮糧倉,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超200萬畝,加大良種、良機、良法融合力度,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.5%,良種覆蓋率超過99%,讓“中國碗”多裝優質“安徽糧”。
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局 局長 曹高飛
2024年全省上下緊抓糧食生產不放,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,持續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,確保穩產豐產、高位再增產,全省糧食總產再創歷史新高,實現21連豐,為全國糧食總產邁向1.4萬億斤的新臺階,作出了安徽的突出貢獻。
在有力有效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,2024年,安徽還聚焦產業振興這個農業強省建設的關鍵,樹立大食物觀,全力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。這一年,安徽加快皖北鄉村產業集群建設,深化稻米、小麥、蔬菜等10個產業全產業鏈建設行動,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500家,新增產值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5家;這一年,安徽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,推進農業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,大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,讓農民鼓起錢袋子、日子更紅火。前三季度,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9元,實際增長5.8%。
本臺記者:費宇
下面來一起對話科大訊飛“超擬人數字人”,小星,我手里拿的是2024年全省鄉村產業發展情況匯總表,請問有哪些新變化?
科大訊飛星火超擬人數字人 小星:
總體來說,農產品加工轉化率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指標增長明顯,顯示產業的質量越來越好,都超過60%。
本臺記者:費宇
農業特色產業不斷壯大,背后又有什么深層次的動力在支撐呢 ?
科大訊飛星火超擬人數字人 小星:
主要得益于2024年安徽在鄉村產業三產融合方面加大支持力度,實施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建設行動,農產品加工業跨越提升行動,落實省政府與農業農村部合作框架協議,建設了352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,特別是綠色食品十大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同比增長11.5%,預計年度產值1.3萬億元;鄉村產業發展活力越來越強,產業的質量越來越好。
改革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法寶,2024年,安徽持續推進土地制度、經營制度等關鍵領域改革,全省開展“三變”改革的村占比88.2%,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。
2024年,安徽將二輪延包整省試點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“一號任務”,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整省試點工作方案,配套出臺了試點工作辦法,延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。截至2024年11月底,全省到期的27個縣(市、區)完成二輪延包合同簽訂的農戶達427.1萬戶,占到期農戶總數的97.7%。劉振峰是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郭寨村的種糧大戶,二輪延包后,這段時間,他又投資500多萬元,購置了一批農業新裝備,打算在新的一年為周邊小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。
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種糧大戶 劉振峰
二輪延包后,整體承包經營都延續以前的模式,大家心里都很踏實,加上省里出臺了規模化經營,社會化服務的支持政策,各項改革的力度越來越大,今年我的服務面積達到了2萬畝,比去年增加2000畝。
改革催生出一大批鄉村新職業、社會化服務的新組織、農業經營新模式,截至2024年10月底,安徽家庭農場數量達33.7萬個、居全國第1位,農民合作社達11.5萬個、居全國第4位。“三農”發展實現由表及里、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,全省已建在建精品示范村411個,省級中心村9083個,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遍布江淮大地,讓廣大農民得到可感可及的實惠。
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 廳長 汪學軍
2024年安徽統籌做好“三農”各項工作,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,打造長三角菜籃子、米袋子、果盤子,糧食生產、產業布局、鄉村建設等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,拓展了鄉村發展的新空間,農民增收的新空間。